第九回 人杰地灵

上回书说到,康熙帝想修《康熙字典》。这么重要的书,该找谁来修呢?必得那饱学之士才行。康熙帝想来想去,还是认为非文渊阁大学士、自己的老师陈廷敬亲自主持不可。

陈廷敬听康熙这么一说,意识到这是关系千秋万代之。你想,中国古往今来的字很多,却从来不知道到底有多少?现在要编字典,把所有字都搜集进来,这还不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吗?

陈廷敬自感责任重大。于是广招天下英才,搜揽古往今来之字,不到一年,已将很多字的来龙去脉、出处、典故,整理得条理清晰。有歌为证,

大清一统振家邦,康熙皇帝掌朝纲。

也该康熙登龙位,庙堂之上出贤良。

说贤良来真贤良,文有廷敬武施琅。

编纂字典凭廷敬,收复台湾赖施琅。

通过编撰《康熙字典》,康熙帝推行的兴文重教政策赢得了汉人的民心。至此,大清真是万里江山、海晏河清。

而康熙帝见了《康熙字典》,更是龙颜大悦,乃问陈廷敬:“卿之学识,可谓博古通今,无出其右。”

陈廷敬说:“全赖圣上恩宠,老夫何能之有?”

康熙帝说:“明理饱学之士,天下所稀。卿之学识,我自知之。常听时人议论:

清官多酷,陈廷敬是清官,却宅心仁厚;

好官多庸,陈廷敬是好官,却精明强干;

能官多专,陈廷敬是能官,却从善如流;

德官多懦,陈廷敬是德官,却不乏铁腕。

我闻自古圣主,必得人杰相助。商汤王有伊尹,周武王有子牙,汉高祖有三杰,唐太宗有魏征,宋太祖有赵普,元太祖有耶律楚材,明太祖有刘伯温。卿乃人杰,我得卿助,真是大幸也。”

陈廷敬说:“圣上英明博学,以万岁之躯而中探花之魁,可谓古今第一,虽尧舜不能相比。老夫不才,受皇家累世恩宠,又何敢自能?”

康熙帝说:“天下英杰虽多,无话不谈者,唯卿也。我与卿亦君亦臣,亦师亦友。望卿也别把我当外人。你家到你这一辈,是三代进士了吧。”

陈廷敬说:“累世受皇家恩典,唯生死以报。”

康熙帝说:“人杰必有地灵。江南有千山千水千才子之称。我六下江南,才意识到千才子是与千山千水连为一体的。现在我有心想去你老家看看,看是如何地灵,出了卿之人杰。”

陈廷敬说:“皇上能光临鄙邑,这是莫大恩宠。人杰不敢自夸,说到地灵,鄙邑却也颇有可观之处。我老家山西,虽处北方,亦有山有水,并不亚于江南。只是江南之山秀丽,山西之山雄浑。江南之水妩媚,山西之水清冽罢了。只是担心山高坡陡,谷多沟深,不像江南那样一马平川、四通八达,恐惊了龙体。”

康熙帝说:“我南征北战,跃马狂奔,什么样的路没有走过?既然你说有山有水,不亚于江南,我正好去看看。”

康熙帝主意已定,遂令各部准备到陈廷敬的老家巡视。

陈廷敬遂回到老家山西泽州,准备接驾事宜。

那山西泽州,乃尧舜京畿之地。禹分九州,乃属于冀州。虽山峦叠嶂,却自古为中原腹地,号称天下之脊。

陈廷敬家,乃当地望族。在明朝时期就出过两代进士。大清入关以来,更是科甲鼎盛。那陈府雕梁画栋,甚是壮观,回去打扫打扫,整理整理,接个客人,不知要比寻常人家气派多少。

但接驾可不是小事。在《红楼梦》中,接个娘娘回来,还修了个大观园呢。现在,是皇上亲自要来,总不能修得还不如娘娘吧?关键并不是修不修房子的问题,而是心中有没有皇上的问题。如果什么都不修,就迎接皇上,或者也说得过去。但皇上一看,说,我这么大老远地跑来,你就这么随随便便地迎接我,一点都不把我放在心里,那你还有好果子吃?

所以,不管是大户人家,还是小户人家,都将接驾看作了表忠心的机会。有十分本事的,莫不是要使出十二分的力气。就这样,还担心哪里出错,惹得皇帝不高兴。

为了迎接皇上,陈廷敬自然是将家底全拿了出来。这陈家本是巨商,又累世官宦,银两当然不在话下。

除了翻新祖居,又扩建了新居,依山建楼,顺势起亭,台榭楼阁,小桥流水,真是雉堞林立,错落有致。尤其那中门,修得气势磅礴,专门供皇帝出入,平时一律关闭。就连家里人平时出入,也只能走侧门。端得是好一个皇城相府,有诗为证。

壁立千仞春秋阁,掘地三尺藏兵洞。

姹紫嫣红后花园,金碧辉煌御书楼。

一切准备就绪后,陈廷敬进京迎驾,与康熙帝一路回到了泽州。

康熙帝在陈家游览,果然有山有水,有亭有楼。山是雄浑,水是清冽,亭乃峻拔,楼乃厚实。山环水抱,聚气藏风,鳞次栉比,错落有致。

康熙帝龙颜大悦,顺着石阶上了御书楼,极目四望,只见四周群山怀抱,绿树如荫,乃说:“庭院中假山见得多,真山见得少。就连我那紫禁城后的景山,也是用土堆出来的。没想到你这四周,连山都是真的。山西多山,名不虚传。”

遂御笔亲书:“午亭山庄”四个大字于陈廷敬。

午亭者,盖因陈廷敬号午亭也。

又提笔挥毫写诗一首。

《赠大学士陈廷敬》(清)康熙

朝罢香烟携满袖,诗成珠玉在挥毫。

精研书史知古今,慎典丝纶见泰平。

谨言慎行皆臣职,教孝成忠是朕心。

春归乔木浓荫茂,秋到黄花晚节香。

陈廷敬是何等聪明之人,哪能看不出其中利害?马上扑通跪在地上,山呼万岁。说:“圣上英明,臣世代沐浴天恩,秉承教诲,敢不肝脑涂地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?”

康熙帝说:“贤卿请起。我知卿之忠义,故题此联,以激励后辈也。”

等陈廷敬站了起来,康熙帝说:“地灵人杰,名不虚传。只是不知这泽州境内,更有何景?”

陈廷敬说:“泽州境内有五大名景。东有珏山吐月、西有松林积雪、中有白马拖缰,南有孔子回车、北有莒山庙堂。而这五大名景又分别代表了忠义礼智信。”

听到这里,康熙帝一下来了兴趣,就问,“五大名景是如何代表忠义礼智信的?”

陈廷敬说,“这五大名景的来历,请听我一一道来。”

陈廷敬缓缓地说:“东有珏山吐月。传说在后羿射日时,一口气射掉了九个太阳。射最后一个太阳时,那太阳吓得躲到了乌云里,后羿没有射中,于是那支神箭就落回了地上。这时的后羿,因为射日,已是元气大伤,就去西王母那里求来了不死药,计划与妻子嫦娥一起吃了后长生不老。谁知嫦娥一个人偷偷地全吃了,吃完后就飞了起来,躲到了月亮上的广寒宫里。后羿得知嫦娥独吞了不死药后,非常生气,遍地寻嫦娥不着。后来,后羿听说嫦娥躲到了月亮上,就决定将月亮射下来。后羿于是背着弓,去找那支射日时落回来的神箭。一直走到泽州境内,才终于找到,一看,神箭已经断成了两截,后羿于是计划第二天将断箭接好后射月。

嫦娥知道后羿已经在泽州找到了神箭,又悔又怕,就急忙赶了过来,向后羿苦苦哀求,求他不要把月亮射下来。关于嫦娥的悔恨,唐人有诗为证。

《嫦娥》(唐)李商隐 

云母屏风烛影深,长河渐落晓星沉。

嫦娥应悔偷灵药,碧海青天夜夜心。

那天正是八月十五,后羿看到一轮满月在两截断箭之间升起,月宫中的嫦娥是那么美丽,那么凄婉,就念起了与嫦娥的夫妻之情。想到她一个人在广寒宫已经够凄凉了,又何必弄得她无处可去呢?

这么想着,后羿又四处望了望。周围的大地,在月光的照耀下,是那么宁静,那么祥和。

后羿叹了口气,决定不再射月。

后羿死了,两截断箭就化成了珏山双峰。而嫦娥呢,则会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来看望那见证了她与后羿情义的两截断箭。

中秋之夜,站在珏山脚下观望,一轮硕大满月从双峰间突涌而出,如水银泻地般将周围泼泻得银光闪烁。远看月亮,朦胧迷离,隐约天宫,美不胜收,故称为珏山吐月。”

康熙帝说:“我一直想着嫦娥偷吃不死药后跑到月亮上,是对后羿的轻视。后羿既然能射日,为什么就不能射月呢?原来还有如此典故在里边。这个典故,可谓是义了,夫妻间有情也有义。即使情断,也不必义绝。珏山吐月好是好,但每年只能看一次。我如何能一直等到八月十五?”

陈廷敬说:“西有松林积雪。这雪,可是一年四季都有的,随时都能看到。这个雪也大有来历。在五代十国的后周时期,后周太祖郭威去世,他的养子柴荣继位为周世宗。北汉主刘崇闻讯,认为是一举消灭后周的好机会。就率领十万北汉契丹联军来攻打后周。大军压境,周世宗柴荣亲自率领一万大军迎战。刘崇的手下看见后周军队人数虽少,但军容严整,劝刘崇不可轻敌。

刘崇却不以为然,说,‘我占尽天时地利人和,兵多将广,打败后周是易如反掌。如果打不败后周,除非阳春三月积了雪。’

刘崇说这话的时候,正是阳春三月,春暖花开。即使偶尔下点雪,也很快就融化了,怎么能积雪呢?

周世宗知道北汉兵多将广,听说了这话,更是心急如焚。后周的军队也人心浮动起来,认为不可能战胜北汉军。第二天打仗时,有一支三千人的后周军队稍触即溃,投降了北汉,周世宗更是着急了。

那时,宋太祖赵匡胤是周世宗的大将。一天晚上,赵匡胤在巡逻军营的时候,就着皎洁的月光,远远地望见远处山头的松林里有一大片积雪,于是赶紧向周世宗汇报。听到这样的消息,周世宗精神顿时一振,骑上马随着赵匡胤出了军营。顺着赵匡胤的手指,周世宗果然远远地望见了皑皑白雪。周世宗精神一振,马上将这个消息传给了全军将士。听说松林中有积雪,后周军队信心大涨。周世宗遂与赵匡胤商量了接下来的进攻计划。

第二天,周世宗亲自带领五千军队,向北汉军队展开了冲杀。将士们在周世宗的带领下,精神百倍,以一当十,与北汉打得难分难解。正在这胶着之际,赵匡胤率领两千人如猛虎下山,从侧面对北汉发动了进攻。北汉军猝不及防,一下就乱了。战争结束,后周军大获全胜,不仅解决了来自于北汉的威胁,更为日后宋朝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。”

康熙笑着说:“松林积雪,可谓是对周世宗和宋太祖的礼了。其由来,可能是因为山顶气候寒冷的缘故。很多高山都有雪线。在雪线之上,雪一年四季不化。长白山上的雪,就是终年不化的。只是这儿地属中原,竟然能有如此景色,也可称奇了。”

陈廷敬接着说:“中有白马拖缰。相传唐僧取经回来后,唐太宗就让唐僧在大慈恩寺专心翻译佛经。唐太宗又听唐僧说,一路跋山涉水,全靠白马脚力,遂下旨将白马送到御马监好生照料,颐养天年。

白马被御马官牵走后,唐太宗触景生情,想起了当年自己征战时的六匹骏马,遂写了赞一一纪念。

《昭陵六骏》(唐)李世民

瀍涧未静,斧钺申威;朱汗骋足,青旌凯归。

足轻电影,神发天机;策兹飞练,定我戎衣。

应策腾空,承声半汉;天险摧敌,乘危济难。

紫燕超跃,骨腾神骏;气詟三川,威凌八阵。

月精按辔,天马行空;弧矢载戢,氛埃廓清。

倚天长剑,追风骏足;耸辔平陇,回鞍定蜀。

写完赞后,唐太宗意犹未尽,于是带领群臣去打猎。一连出去了好几天,所获颇丰。一天,唐太宗正在打猎,一群野猪突然从林中冲了过来,唐太宗拉开弓,连发四箭,射死四头野猪。但还是有一头野猪冲到了唐太宗的马镫下边。尚书唐俭见状,担心野猪伤到太宗龙体,赶紧下来与野猪赤手搏斗。唐太宗拔出宝剑,一刀就把野猪砍死了。砍死野猪后,唐太宗笑着对唐俭说,‘天策长史,不见上将击贼耶!何惧之甚?’

唐俭说,‘汉高祖以马上得之,不以马上治之;陛下以神武定四方,岂复逞雄心于一兽?’

唐太宗听到这里,闷闷不乐,于是罢猎,打马回宫。

刚到宫中,就看到御马官来汇报,‘陛下,真是咄咄怪事。唐僧的白马在外边跟着唐僧风餐露宿时是活蹦乱跳。自从到了御马监后,却整天无精打采,不吃不喝。我精挑细选的草料,白马也是不闻不问。几天下来,不仅未胖,反而瘦了不少,御马监的人是束手无策。万一这匹白马有个三长两短,还望陛下能赦臣死罪。’

唐太宗戎马倥偬,最知马的秉性,又想到了今天打猎的事情,就说,‘白马是千里龙驹,最喜跋山涉水,哪能天天在马厩里拴着?应该多出去遛遛才是。’

御马官接到上谕,就立刻回到御马监,牵出白马到了长安城外。

这马本来是无精打采的,谁知一出长安城,就欢快地跑了起来。御马官一看,赶紧拽着缰绳想让马停下来,但哪能拖得住?不仅没能把马拖停,反而自己也被缰绳拖得两脚离了地。只听耳边风声响,如腾云驾雾一般,御马官吓得赶紧闭上了双眼,两手紧紧地拽着缰绳。过了好半天,才落了地,又在地上被拖了好一阵才停了下来。停下来后,御马官睁眼一看,发现到了一处山顶,四周绿树如茵,鲜花盛开,地上绿油油的青草上,还有缰绳刚刚拖过留下的痕迹。御马官定了定神,站了起来,走到马的旁边,想将马赶回御马监去,这马却没有反应。御马官定睛一看,原来白马已经石化了。御马官惊得目瞪口呆,不知该如何向唐太宗交代,只好垂头丧气地向山下走去。一打听,原来已经越过华山,飞过黄河,来到了离长安千里之外的泽州。

御马官顿时醒悟过来,这不正合唐太宗的‘千里龙驹,跋山涉水’的口谕吗?御马官知道白马与此地有缘,而自己又千里迢迢回不去,就干脆在此出家当了和尚,守护白马。当地百姓见到石马,纷纷称奇。又听说石马乃是唐僧西天取经路上的白马所化,就集资建了白马寺。后来,吴承恩游历时来到这里,听到白马的传说,更以此为原型塑造了《西游记》中的白龙马。”

康熙帝说:“白马拖缰,可谓是对唐太宗的信了。《西游记》中的故事,看似虚幻,其迹历历可寻。听说吴承恩为了写《西游记》,遍游名山大川,这个白马拖缰的传说可为印证。”

陈廷敬说:“南有孔子回车。话说孔子周游列国,离开郑国后,决定到与鲁国一山之隔的晋国看看。一行人历尽千辛万苦才到了太行山顶,眼见晋国天井关就在眼前,孔子精神一振,下定决心到晋国后一定好好讲学,也不辜负了这一趟旅程。一边看着,一边走着,沿途所见,只见人民安居乐业,连松鼠都会行礼,不仅感慨不已:‘晋国不愧为尧舜故里、礼仪之邦。如果天下都像晋国这样,何愁不大治?’正这样想着,牛车停了,来到了天井关下的一个村庄。

孔子就对颜回说,‘我们要到晋国了,你去问问这个村庄的名字叫什么?’

颜回不一会儿就回来了,对孔子说,‘老师,这个村庄的名字是仁庄。’

孔子听了,高兴地说,‘我们儒家所提倡的不就是仁吗?苟志于仁矣,无恶也。’

不一会儿,子路向孔子报告说有几个小孩在路中间玩耍,孔子听了很不高兴,心想谁家的小孩,也没人管,怎么能随随便便在马路上玩耍呢?万一被车撞了怎么 办?又转念一想,强龙不压地头蛇,还是和平解决比较好。

孔子有心把小孩教育一顿,就下了车说,‘小孩,你在路上玩耍是不对的,挡着路让车过不去就更不对了。’

谁知小孩认真地对他说,‘我不是在玩耍,我在忙着呢。’

孔子一听,这小孩有意思,就问:‘你在忙什么呢?’

小孩说:‘你看不出来吗?’

孔子定睛一看,说:‘你在修一座城呐。’

小孩问:‘那你认为是城应该给车让道,还是车应该给城让道? ’

孔子一想,中计了,没说修城而说成是修路或者修桥该有多好,最不济也应该据理力争说在路上修什么是不对的吧。 但事已至此,孔子又是天下最讲礼(理)的人,当然不好反悔。灵机一动,想出一个好主意,就说:‘当然是车给城让道了。可是,不管是村庄还是城池都是有名字的。你这个城,有名字吗?’

孔子有心通过名字问题来诘难小孩。

谁知小孩听了,不紧不慢地说,‘我这城当然有名字了,名字就叫义城’。

孔子听了,目瞪口呆,心想,‘旁边就是仁庄,这小孩再张嘴来个义城。可知,仁义文化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晋国。’

孔子愣了半天,心想:‘我来晋国是为了推广仁义的,没想到晋国连小孩都懂仁义。看来,我没必要来晋国讲学了 。’ 于是就牛车转向,返回去了。”

康熙帝听到这里说,“我说孔子周游列国,怎么没有来过与鲁国一山之隔的晋国?原来有这么一番典故。”

陈廷敬说,“现在,孔子回车的地方还有几道深深的车辙,据说就是孔圣人的牛车留下的。在东汉时期,孔子后人在此修了孔庙。天下孔庙两座半,一座在北京,一座在曲阜,另外这半座就在泽州境内。”

康熙帝说:“孔子回车,就是智。我既然来了泽州,就给孔庙捐一千两银子吧。”

一旁的太监赶紧用笔记了下来,从内务府拨一千两银子给泽州孔庙。

陈廷敬说 :“北有莒山庙堂。话说那长平之战前,赵王中了反间计而用赵括替换了廉颇。蔺相如听说了,就急着去追赵括,结果追到莒山附近,忽见河水发红,尽成血色,蔺相如大惊。赶快爬到了莒山山顶,遥望过去,只见赵括已经打了败仗,四十万大军全被杀了。这些士兵流的血,将河水都染红了。蔺相如见到如此场景,又气又悲,跳崖自杀。蔺相如死后,乡民感其忠心,遂建庙祭祀。几千年来,已是蔚为大观。据说,这一个庙就占了两个县呢。”

康熙帝愣了一下,说:“有这么大的庙,竟然能占两个县?我要去看看。”

于是,康熙帝就在陈廷敬的带领下,由御林军护卫着去看莒山庙堂。

山路弯弯曲曲,真是不好走。行了大半日,方到莒山。

山脚下,方丈带着和尚们早已在恭候着。

康熙帝坐着轿子上山。走到一半,因山路太陡,于是下了轿子,拾阶而上走到了山顶。到了山顶,果然见一座好庙,那蔺相如神像更是庄严肃穆。康熙帝送了谢礼,扭头看到明人的题诗在壁。

《蔺相如庙》(明)裴骞

遗像千年在,荒山半亩宫。

负荆惩小忿,完璧有全功。

康熙帝读完诗,问方丈:“这座庙虽然比明朝时的半亩大了不少,但是怎么看也不像占了两个县呀?”

方丈说:“圣上。这一庙占两县,果真不假。因为这个庙就建在两县交界之处。庙的前院属于泽州县,后院属于长平县。”

康熙帝哈哈大笑,说:“原来如此,我还以为一个庙就占了两个县呢。心想紫禁城也没这么大呀?不过,虽然没有我想象的大,这个庙也算天下第一大庙了。”

方丈听皇上这么一说,马上说了句“谢主隆恩”,就捧出文房四宝,请皇上题词。

康熙帝看着铺陈好的笔墨纸砚,抬头问陈廷敬:“贤卿。你说为什么泽州五大名景,我唯独要来看蔺相如庙?”

陈廷敬微微笑了笑说:“请圣上明示”。

康熙帝朗声说到:“来看蔺相如庙者,并非因其庙大,乃是因其人贤。蔺相如是赵国贤相,依我看来,有四大过人之处。

  • 出身微贱而不卑,
  • 官居极品而不亢,
  • 绝顶聪明而不骄,
  • 功高盖世而不傲。

蔺相如不卑不亢,不骄不傲,北方有贤相,我不虚此行啊。”

陈廷敬听了,扑通一声跪在地上,说:“圣上英明盖世,为人臣者,尽忠竭愚,岂甘人后?”

康熙帝哈哈大笑,欣然写下“天下第一大庙”六个大字送给了方丈。

康熙帝走后,方丈就将这御笔亲书的六个大字挂了起来。

有了御笔亲书,这庙的香火就越发鼎盛,庙也越来越大。

山脚下的河,因为在长平之战中曾被鲜血染红,其色如丹,故称丹河。

山脚下有个古镇,因为背山依河,而称为山河镇。

山河镇虽小,但也是南来北往之要冲。商贾云集,人文荟萃,三教九流之人层出不穷。当然,这是后话,在此按过不提。

且听下回分解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