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回 官场之道

转眼春去秋来,陈崇儒上京赶考,朝廷放榜,陈崇儒与钱进朝金榜题名,同中进士。唐人有诗专门描写这登科后的喜悦的。

《登科后》(唐)孟郊

昔日龌龊不足夸,今朝放荡思无涯。

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。

陈崇儒十年寒窗,苦尽甘来。

中进士后,就与新科进士们来拜孔庙。尊左庙右学规制,孔庙紧邻国子监。进了先师门,陈崇儒一看,左右两边就是进士题名碑。

新科进士们纷纷跑到最新的一块碑上,在那里,陈崇儒也找到了自己的名字。

找到自己的名字后,他又去找先祖陈廷敬。

不一会儿,就找到了顺治十五年的进士碑。上有碑文“奉天承运,皇帝制曰:顺治十五年四月初二日策试天下贡士张贞生等三百四十三名。第一甲赐进士及第,第二甲赐进士出身,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。故兹告示。”

在碑上,看到了“陈廷敬, 山西泽州人”几个大字。

找过碑林,大家又一起往前走,过了大成门,就是大成殿。

大成殿中孔子像威严端庄,陈崇儒看了一眼孔子像,却看到孔子正在盯着他看。陈崇儒心里一惊,赶紧跪了下来。

拜完了孔子,陈崇儒又与同年们序了齿,然后一起走出孔庙赴宴。

直到鼓打三更,陈崇儒才昏昏沉沉躺到了床上。恍惚之间,陈崇儒又看见了孔子。

孔子问:“陈崇儒,我问你,你可是儒生?”

陈崇儒疑惑不解,问:“先师此话何来?我不仅是儒生,还中了进士呢,是儒生中的佼佼者。”

孔子问:“你既然是儒生,可精通六艺?”

陈崇儒被问了个一愣,因为他真不知六艺为何物。

乃从实对曰:“弟子读圣贤书,行圣贤事,熟读四书五经,然六艺为何,实在不知,还望先师明示”。

孔子说:“六艺者,乃礼乐射御书数。

礼,即礼仪、礼节、秩序,代表修养。
乐,即弹琴、吹箫等,代表音乐。
射,即射箭、射击、打枪等强身健体、保家卫国之本领,代表体育。
御,即御车、御马等利用工具、发展技能之本领,代表工程。
书,即书法、书本等知识,代表人文。
数,即算数、数学等自然知识,代表科学。

此六艺者,实乃儒生之根本。”

孔子说了一大堆,陈崇儒除了礼和书略知一二外,其余乐射御数一点也听不懂,尤其什么体育、科学之类,更是闻所未闻。

孔子大怒,说:“你四体不勤、五谷不分、六艺不通,竟敢自称儒生?”

陈崇儒大惊,吓出一身冷汗:“读了这么多年书,原来自己竟然连儒生都不是”。摸了一下额头,原来是南柯一梦。在床上定定地坐了半天,心想,幸亏梦不是真的,要不别说进士,连儒生都当不成了。

自此以后,每次听到儒生二字就心虚。后来发展到每见到一个人,就仔细揣摩,此人是否是儒生?揣摩了许久,包括三朝元勋和新科状元在内,发觉并没有一个人符合孔子订的标准,于是又渐渐地理直气壮起来。心想:“既然他们都是儒生,那我自然也是儒生。我既然还是儒生,那么当进士也就不会有问题了。”

但经过这么一番观察过后,那些元勋和状元,在陈崇儒眼里也就成了身无长策、不学无术之辈。

不久,陈崇儒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。

点了翰林,自然要拜宗师。

宗师对陈崇儒说:“考取了功名,就有了经世的学问。现在,做了官,就要钻研做官的学问。这做官可是一门大学问呢?”

陈崇儒一怔,说“弟子才疏学浅,只知道儒家学问,却不知还有做官的学问。请恩师指点一二。”

宗师说:“你我师生之间,没有什么不能说的。以后你发达了,也是我的造化。考取功名前得读圣贤书,但是考取功名后,要想升官发财,则非懂官场之道不可。”

陈崇儒问:“当官只要能给民做主,不就是个好官吗?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。”

宗师哼了一声,说“迂腐,太迂腐。当官给民做主顶什么用?难道是人民提拔你的?你难道一辈子就只想给民做主?要记住,当官不是给民做主。谁提拔你,就给谁做主。”

见陈崇儒一脸迷惑,宗师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:“你见那给民做主的县官,因为不会逢迎上级,一辈子也只能当个县官。不仅对不起进士这块招牌,也对不起宗师的栽培。你说,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对我一品大员有什么用处?能当大官的,都是善于向上钻营的。在当县令时,就要想着怎么当知府?当了知府,就要想着怎么当巡抚。只有这样,才能一级一级往上爬。等到当了丞相,别说给民做主了,就是平民百姓想见一面都比登天还难。”

陈崇儒问:“那该如何才能往上爬呢?”

宗师微微一笑,说“这你就问对了。我现在就传给你做官十二策,有造劫乘势、水漫金山、浪涌堆岸、一笑倾城、危崖弯弓、霸王别姬、饮糙亦醉、隔山拜佛、泪洒临清、打渔杀家、石中挤油、雕弓天狼等种种名目。

就拿造劫乘势来说。你在一个清水衙门任职,没人重视怎么办?就要想方设法让它出乱子。当然,乱子出来以后不能归罪到你头上。如果归罪到你头上,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,得不偿失。乱子一出,才会引起朝廷重视,要钱给钱,要人给人。有了钱和人,你才有了发挥的舞台,升官才不在话下。”

见陈崇儒还没开窍,宗师说:“做官的深意,你要细细揣摩。再拿这隔山拜佛来说,就是升官的法门。比如,你是一个县令,归知府管。但是,你也想升成知府,怎么办?讨好知府是没用的。他也就是一个知府,怎么提拔你当知府?你当了知府,他当什么?你必须讨好巡抚,这样才能有机会当上知府。另外,如果你讨好了巡抚,知府也就不敢给你穿小鞋,工作也就好展开。”

眼见陈崇儒这块榆木疙瘩好似开了窍,宗师说:“做官的学问大着呢。不过如果你能随时揣摩,多向人请教,倒也不在话下。想当年,我也与你一样,只知道给民做主,跟个傻瓜似的。但这么多年在官场摸爬滚打下来,谁也没有我懂得多。你是我的门生,以后,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尽管问我,我会尽最大努力让你少走弯路。”

陈崇儒谢了宗师,又去拜访尚书。

尚书正在与几个新科进士聊天。

只听尚书说:“做官之道,贵在站队。不管是贤良还是庸才,如果站错了队,一辈子无出头之日。如果站对了队,想不出头都难。个人的水平毕竟有限,想依靠自己的本事上升,比登天还难。而站对了队,升迁就是平步青云。哪怕就是犯了错误,也有人罩着。”

陈崇儒忍不住问:“可是,你怎么知道站哪边呢?”

尚书说:“你这就问到点子上了,站哪边可是一门大学问。这就需要你综合分析、全面判断,切不可意气行事。不要因为一个人和你是朋友,就死心塌地地跟着他。也不要因为一个人和你有过仇,就和他老死不相往来。我们都是为朝廷办事,无所谓个人恩怨。在局势变幻莫测时,首先要自保。只有将自己保下来,才有可能谈下一步。

所以,如果站错了队,要果断地换,不要当无意义的陪葬品。就拿唐朝的魏征来说,本来是李建成的人,结果李建成一死,就死心塌地地投奔了李世民,又能吃香的,还能喝辣的,死后还作为贤臣名留青史。如果魏征是个一条道走到黑的愣头青,非要向李建成尽忠,哪里还有什么贞观之治?所以站好队,于国于己都有利。

当然,为了能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,消息灵通是很重要的。比如李建成已经死了,魏征却不知道,还要为李建成尽忠,那不就白白地送命吗?假如李建成没死,只是被讹传为死了,实际上正在准备登基呢,那魏征如果随了李世民,不就弄得两头不是人了吗?

所以,为了能站好队,及时得到准确的消息是关键一环。尤其是局势一片混乱时,更得依赖消息的准确。当然,要想得到准确消息,就得靠广结善缘。

如果得不到准确的消息,但能做到八面玲珑,左右逢源,也算成功了一半。为什么只是成功一半呢?因为八面玲珑固然结识的人多,但是也很难与人深交。得民心者得天下,得帝王之心者一路诸侯。要想让人真心提拔你,则非得交心不可。只有做到交心,才算成功了百分之八十。

为什么还不是百分之百呢?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,剩余的百分之二十只能交给老天爷了。”

陈崇儒说:“做人不是应该对君忠,对友义吗?”

尚书笑了笑说:“忠义和站队互为表里,二者并不矛盾。不仅不矛盾,而且是相辅相成的。要想站好队,非得忠义不可。想那关羽,因为忠义,在曹操和刘备处都是游刃有余,吃香的喝辣的。再看看那吕布,虽然想归顺曹操,但因为不讲忠义,所以在生前曹操不敢接收,在死后还落了个三姓家奴的骂名。如何做到既能忠义,又能站好队,就看个人的水平了。”

听完这么一席话,陈崇儒一下感觉压力很大。

告辞了尚书,陈崇儒又来拜访中堂大人。

中堂说:“十年寒窗不容易啊,不过以后就可以好好享受了,点了翰林,就能做官享受荣华富贵了。”

陈崇儒说:“中堂大人,我正为这事发愁呢。这么多年,只会读书,没学过做官。你说一下子就让我做官,这可怎么做呢?”

中堂说:“做官无非是与人打交道,只要会与人打交道,就没有不会做官的道理。”

陈崇儒说:“弟子从小读书明理,一向以诚待人。以后就是当官了,还会坚持以诚待人。”

中堂说:“以诚待人固然不假,但离做官还不够。当然,世上最容易的事情其实就是做官。而做官之道,贵在分清上下,不外是上恭下踞。对于上级,就要像奴才对待主人一样,甚至要比奴才还贱。就要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,甚至要比父亲还亲。如果这样,就能与上级建立起一种既是主仆,又情同父子的亲密关系,在同侪中脱颖而出。你说,上级不提拔你提拔谁?如果你只是像根木头似的以诚待人,一点眼色都没有,上级怎么会喜欢你?

同样,对于下级,就要享受被当作主人、被当作长辈一样的对待。对于不尊重你的下级,能力再高也不能用。你在上级面前被当作奴才,就是为了回报。而受到下级的尊重,就是你被回报的机会。要不,你有必要在上级面前低三下四吗?既然你当过了狗,就不能允许你的下级当人。要不,你情何以堪?你还怎么在上级面前当狗?你的尊严何在?没了尊严,你还怎么管人?尤其在当今社会,如果你把下级当人看,他反而不把你当回事。只有把他当狗看,他才会尊重你,工作才好展开。

分清上下,就解决了问题的十之八九。而对于百姓,就更简单了。他们都是你的子民,或者归你管辖,或者有求与你,你只要摆出架子来就行了。你要时刻想到,你代表的是朝廷。你如果对百姓低三下四,那就代表朝廷在百姓面前低三下四。这不是给朝廷丢脸吗?

对于不听话的刁民,就更容易了。任他人心似铁,我自官法如炉,不听话就给我打,不管三七二十一,先打他个八十大板,看他以后还敢不敢不听话?别说是个人,就是一块铁我也能打得服服帖帖。

这是我在官场多年的总结。如果你能学进去一二,则必能上通下达,左右逢源,做官也就有模有样,做任何官都不在话下。”

陈崇儒听了中堂一番话,全身汗流浃背,踉踉跄跄站起身来,告辞而去。

从中堂府里出来,又去拜访御史大人。

御史大人说:“在官场混,一定得有靠山,没有靠山,就得找靠山。”

陈崇儒说:“我只要奉公守法,一心为民,老百姓就是我最大的靠山。我还要别的靠山做什么?”

御史大人说:“这话听着让人回肠荡气,我爱听。但是也就说说而已,可千万不能天真地这么干。没有靠山,也就抓几个小毛贼。但凡大盗、大贼、大贪,都是有靠山的。如果你抓了这些人,又没有靠山给你撑腰,那你就吃不了兜着走。轻则丢官,重则丧命,还谈什么奉公守法?”

陈崇儒听了,胆战心惊,没想到官场这么黑暗。

御史大人呷了口茶,接着说:“所以,要想当个好官,就非得有靠山不可。没有靠山,就不可得罪人。想那包拯,铁面无私,连皇亲国戚都敢铡,你道是为什么?”

看陈崇儒不明白,御史说:“还不是因为有靠山?你好好看看《狸猫换太子》这出戏,包拯有一次微服私访时,偶然听说皇帝的亲生母亲在民间落难。包拯赶快找到这个女人,拜了干娘,又仔细审理,帮助皇帝母子团聚。顺理成章,这个女人进宫后成了皇太后,而包拯就成了皇帝的弟弟。有这么大的靠山,包拯当然就谁都敢铡了。如果没有靠山,包拯哪有能力给百姓干好事?可能他开封府尹的座位还没坐热,就被人赶跑了。所以,包拯铁面无私不假,但为人精明,会找靠山也是无人可及。”

御史接着说:“你再好好看看《西游记》。《西游记》的故事一再说明,有靠山的妖精都被接走了,孙悟空是干瞪眼没办法。比如那妖精梅花鹿,干了天大的缺德事,但因为是寿星的坐骑,孙悟空就拿它没有办法。因为寿星曾经帮过孙悟空,孙悟空能不卖面子给寿星吗?如果孙悟空这次不卖面子给寿星,下次也别指望寿星会帮忙了。想那老鼠精,因为偷吃了如来的灯油,就与如来攀上了亲,领到了免死牌。想那大鹏雕,是如来的舅舅,连如来都拿他没有办法,孙悟空又能拿他怎么办呢?最终,被孙悟空打死的不过是些没有靠山的妖精罢了。”

陈崇儒担心地问:“如果靠山倒了怎么办?”

御史说:“孺子果然可教。靠山倒了,你又能怎么办?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,赶紧跳船逃生吧。既然享受过了一荣俱荣的威风,承担一损俱损的责任又有什么可抱怨的?”

陈崇儒走出御史府,头脑一阵阵晕眩。想着:“中了进士,以为终于可以报效国家了。没想到还得先找靠山。找到了靠山,还要担心靠山倒掉。”

走了不远,看到一个府,正是同乡先辈卫太师的府第。

陈崇儒交了帖子,进去以后见到了卫太师。

卫太师说:“我为官多年,依然每日读书不倦,为什么?因为人情世故学起来是永无止境啊。这么多年下来,经过理论和实践,终于掌握了火候,基本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。”

陈崇儒问:“请先辈推荐一下读的都是些什么书,晚生也好拜读。”

先辈说:“我就读一本书,名叫《红楼梦》。”

陈崇儒说:“我还以为是什么圣贤书呢,原来是《红楼梦》。《红楼梦》我已经读过了。”

先辈说:“只是读过哪行?《红楼梦》这本书你可不能小觑,不是圣贤书,胜是圣贤书。孔孟之道说的是表,红楼梦则写的是里。学会了孔孟之道,只是表面文章,学会了红楼梦,才是真正了解了中国社会的结构。可笑的是,很多人十年寒窗,皓首穷经学到的都是这种表面文章。一旦中了进士,要当官了,才发觉这一套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没人理。”

陈崇儒问:“这也难怪,朝廷又不考《红楼梦》。偶尔一读,也不过是打发时间罢了。”

先辈说:“朝廷不考都有人愿意读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。你现在已经中了进士,就可以把那些无用的圣贤书放一边,好好钻研一下《红楼梦》。”

顿了顿,先辈问:“你读过几遍《红楼梦》?”

陈崇儒说:“实不相瞒,我只读过一遍。”

先辈说:“也难怪你不懂。我是前前后后读了四十遍的。越读,越感觉《红楼梦》的深刻。什么叫力透纸背,《红楼梦》写的道理就叫力透纸背。你如果能把纸背后没有写出来的话读出来,才能叫真正读懂红楼梦。就拿书中一句很简单的话‘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’来说。要把世事人情当作做学问、写文章来对待,才能日有所进。还有什么能比这句话描述得更到位吗?会看的,看门道。不会看的,看热闹。会看《红楼梦》的人会从护官符读起,钻研出为官之道。那不会看红楼梦的人,也就读个贾宝玉初试云雨情罢了。此乃肺腑之言,你不要不当回事儿。”

陈崇儒说:“多谢先辈指点,晚生记住了”。

陈崇儒告别先辈,想:“一直以为中了进士就已经证明了会做学问,没想到还有这么多讲究。这些宗师、尚书、中堂、御史、先辈的造诣,只能用高山仰止来形容。自己与他们比起来,简直就是个白痴。以前最崇拜的是孔圣人,现在看来,他们的造诣实在都不亚于孔圣人。只是孔圣人教的是礼义廉耻,他们钻研的是鲜廉寡耻罢了。”

陈崇儒左思右想,朝中这些人除了一门心思钻研做官之道,好像没人提过其它任何事情。忽然想起,当初在省学读书时,与钱进朝最为要好,经常谈古论今。自从中进士后,倒是有很长时间没联系了。想到这里,陈崇儒就决定去探访一下钱进朝。

来到钱的住处后,却看到钱府门口张灯结彩,正在迎亲。陈崇儒就问:“这是谁在娶亲呀?”

那门房说:“是我们钱老爷在娶亲。”

陈崇儒心想:“这个钱进朝也真是的,怎么娶亲也不通知一声?”赶紧又跑回家取了三锭银子,随了上去。

钱进朝一看陈崇儒来了,连忙迎了上去,说:“好久不见陈兄,正说要去拜访,没想到您倒捷足先登了。”

陈崇儒劈头就问:“恭喜钱兄。怎么娶亲也不通知一声?”

钱进朝说:“呵呵。没想到被陈兄撞上了。我道是什么大事?”

陈崇儒说:“婚姻难道不是人生大事吗?”

钱进朝说:“陈兄,我看你是贵人多忘事。”

陈崇儒一脸糊涂,不知钱进朝为什么这么说?

钱进朝说:“我是有正房的,这只是纳个妾而已。今天纳的不过是第三个小妾罢了,哪里算什么人生大事?”

陈崇儒这才记起来,在省城一起读书时,钱进朝提到过家里的结发妻子。

想到这里,陈崇儒乃呵呵大笑,说:“好你个钱进朝。当时我们一起读书,就你最用功,头悬梁,锥刺股。每天天不明就读书,晚上还挑灯夜战,连上趟街都认为是浪费时间。怎么刚中进士,就把以前的习惯全丢了?夜夜笙歌,天天洞房,沉醉在温柔乡里?”

钱进朝吸了口气,说:“陈兄。我们当时吃那么大苦,是为了什么?不就是为了享受今日的荣华富贵吗?不为今日的荣华富贵,当时吃苦又有什么意义呢?”

陈崇儒听了,大失所望。一直以为钱进朝刻苦用功,是国家栋梁之才,没想到只是在追求享乐。

钱进朝见陈崇儒沉思不语,乃接着说:“陈兄。你也不要太顽固了。人生易老,韶华易逝。官职,要尽量往上升。生活,也要抓紧享受。大丈夫三妻四妾,才不枉来尘世一遭。”

陈崇儒听了半天,也没听到一丝一毫忧国忧民的意思。自感话不投机,遂起身告辞了。

回到家里,陈崇儒左思右想,中进士以来,只看到狗苟蝇营,没见到礼义廉耻。这些国家栋梁,所作所为不过是投机钻营,逢迎上级,搜刮百姓,贪图享乐罢了。遂感功名富贵,实乃祸国殃民。

陈崇儒心灰意冷。这时又想起了卫太师的话,就拿出《红楼梦》来读。这次因为有了一番见识,又能静下心来,越读感觉越有深意。读了两遍,果然发觉所处的环境竟然与《红楼梦》中描写的一模一样。

过了两年,静下心来又读了两遍,陈崇儒想,一个人的力量真是太渺小了,但难道只能随波逐流吗?

且听下回分解。

2 thoughts on “第十三回 官场之道”

  1. 第二十五回 金榜题名,
    应改为:官场之道:
    “这些宗师、尚书、中堂、御史、先辈的造诣,只能用高山仰止来形容。自己与他们比起来,简直就是个白痴。以前最崇拜的是孔圣人,现在看来,他们的造诣实在都不亚于孔圣人。只是孔圣人教的是礼义廉耻,他们钻研的是鲜廉寡耻罢了。”

    “陈崇儒左思右想,中进士以来,只看到狗苟蝇营,没见到礼义廉耻。这些国家栋梁,所作所为不过是投机钻营,逢迎上级,搜刮百姓,贪图享乐罢了。遂感功名富贵,实乃祸国殃民。”

    此回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,构思新颖,讽刺淋漓,力透纸背,运力巧妙,内涵深刻。实在是难得好篇👏👏👍👍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