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五回 洪宪帝制

上回书说到,褚景德让郑次枫当处长,而郑次枫却只愿当个副处长。褚景德于是问郑次枫为什么只想当副的?

只见那郑次枫对褚景德附耳低语:“正职担子重,不如副职轻松。”

褚景德听了,哈哈大笑,就答应了。

回到太原后,褚景德将郑次枫送到了秘书处,同时将周盛昌揽入了咨议局。

周盛昌刚又生了二女儿,现在又被揽入咨议局,可谓双喜临门。

年底,中央政府在全国举行议员选举,山西有十名参议员名额和三十名众议员名额。

先是国民党来找周盛昌,希望周盛昌代表国民党来选举。

周盛昌问:“中华民国已经成立,大家理应同心协力建设国家,为何要分党?”

来人说,“革命成功,推翻帝制,这是第一步。接下来,咱们国民党要积极发展势力,取得议会的多数席位后组阁。这样才能把袁世凯这个总统架空。”

周盛昌奇怪地问,“为什么要把袁世凯架空?”

来人说,“袁世凯老奸巨猾,野性难驯,极不可靠。把他架空只是第一步,长久之计,则必须把他选下来,换上愚呆脆弱的黎元洪当总统,才能真正把权力抓到我们国民党手里。”

周盛昌问,“这么做,不是党争吗?”

来人说,“历史上的党争,是朋党之争。我们现在,是光明正大的政党之争。”

周盛昌问,“这么光明正大的政党之争,袁世凯知道吗?”

来人愣了一下说,“这是我们国民党政事部长宋教仁说的,在党内是公开的秘密。”

周盛昌说,“依在下看来,还是朋党之争。”

来人听了,说,“我们国民党人多势众,组阁势在必行。加入国民党,前途无量。你看着办吧。”

说完,就起身告辞了。

周盛昌看来人走远,不由摇了摇头。

过了几天,统一党人也来找周盛昌,要求周盛昌代表统一党人竞选。

周盛昌正在反感党争,听来人说是统一党,就想推辞。

来人说,“现在是民国,与历史上的朝廷不一样。历史上的朝廷,是历来反对党争的。而民国开局以来,却是在鼓励党争。我一开始也犹豫不决,后来看到大家都纷纷加入了不同的党派,于是也赶紧加入了统一党。你如果不赶紧加入一个党派,就成了孤家寡人,什么事也干不成了。”

周盛昌一听,顿时压力不小。就问,“你们统一党的目标也是把袁世凯架空吗?”

来人说,“我们的目标是与袁大总统齐心协力,巩固全国统一。我们要建设中央政府,促进共和政治。”

周盛昌听了,虽然对党争还心存疑虑,但听到巩固全国统一这句话,就勉强同意了。

因为是革命元勋周盛东的弟弟,周盛昌不费吹灰之力就代表统一党竞选成功,成了一名众议员。

不久,到了北京参加国会选举总统。

正要投票, 忽然听见门外大声喧哗,“谁敢不选袁世凯,谁就别想出这个门”。

周盛昌一问,原来是公民请愿团在外边闹。

周盛昌本来就要选袁世凯当总统,听了这样的话,也不仅皱了一下眉头。

选举结果,袁世凯成功当选中华民国第一届正式大总统,黎元洪为副总统。

袁世凯就任总统后,宣布解散国民党,并驱逐了国民党籍的国会议员,周盛昌作为统一党的议员,虽然没有被驱逐,但也惊了个目瞪口呆。而赶走国民党议员后,议员人数就不到法定开会人数了。开不成会,周盛昌只好在北京干坐着。

过了两个月,有的国会议员们见开不了会,就计划弹劾袁世凯,来找周盛昌要求联署。

闻听有议员要串联弹劾他,袁世凯干脆先下手为强,以议员法定人数不足为借口,将国会解散了。

议员们就破口大骂袁世凯。

周盛昌看着政局乱七八糟的,在北京呆着,也不是个事,就回到了家里。

周盛昌从北京回到家里,大女儿周玉玲就跑着扑了上来。几个月不见,周玉玲又长高了一大截。

二女儿周玉珍也蹒跚学步了,晃晃悠悠地走了过来。

周盛昌将两个女儿抱了起来,心里美滋滋的。

过了半个月,正是周玉珍一周岁生日,周盛昌想到一百天的时候因为自己身在外边,没有庆祝,于是决定一周岁好好庆祝一下。

于是,就邀请了一众亲朋好友过来庆周年。结果,众人坐下去没多久,就谈论起了国是。

卫广进说:“清朝几百年,说完就完了。刚剪辫子的时候,还有点不适应。现在倒感觉省事儿多了,以前每天梳辫子都要半天。”

郑次枫说:“留辫子是满人的习俗,我们汉人本来是不留辫子的。现在只是恢复了我们本来的习俗罢了。”

钱百万说:“这哪是恢复了我们的习俗?我们的习俗是有皇帝的,现在是民国,没有皇帝。据说是从西洋学来的先进制度。”

郑次枫问:“我们难道就不能建立一个纯汉人的国家,不管是风俗习惯还是国家制度,都用我们汉人的东西?”

钱百万说:“要想用纯汉人的东西,只能返回到汉朝。可问题是,很多汉朝的东西对现在已经不适用了,包括汉人也一直在发展变化。”

郑次枫说:“现在你看都变成啥了?连皇帝都变没了,再变化下去是不是就轮到把人变没了?”

周盛昌说:“我也想不通一个国家怎能没有皇帝?国家没有皇帝,就好比家庭没有主子一样,早晚要出大问题。什么叫群龙无首?这就叫群龙无首。”

卫广进说:“我看还有好戏在后头呢。一个猴群里怎么也得有一个猴王。在人群里,皇帝就是猴王。没有猴王的话,猴子们就会争斗,直到有一只成了猴王为止。”

听到这里,周盛昌说:“大家尽情喝酒,管它国事作甚。”于是,大家,划起拳来,什么“一太极、二阴阳、三才通、四象位、五行山、六爻辞、七星图、八卦阵、九宫格”等不亦乐乎。吃完酒,又听完戏,方才各自打道回府。

卫广进在回家的路上,又兴致突发,决定去赌场玩两把。

到了赌场后,却看见杨继廷也抱着女儿在场。

原来,李友慧又生了个女儿,取名杨咏业。杨继廷视为掌上明珠,每次去赌场都抱着。

而最近,杨继廷手气不顺,输了不少银子,刚向冯发贵借了二百两银子的高利贷。

冯发贵跟他爸爸冯岐岐一样,也是唱戏的,不过没有冯岐岐唱的好。

冯岐岐是方圆百里有名的戏子,有顺口溜称:“看了冯岐岐,干活有力气。”

所以每逢冯岐岐唱戏,戏台下都是人山人海。

冯发贵虽然从小学戏,但天生嗓子不好。吊了几十年也没吊过来,到现在还是跑龙套的。

但因为冯岐岐唱的好,冯发贵就也有了上台的机会。

冯岐岐唱潘仁美,冯发贵就扮站在潘仁美旁边的兵。冯岐岐唱包公,冯发贵就扮王朝,只需要说一句台词就行了:“遵令!”

冯发贵虽然唱得不好,但是吹笙、敲锣、打鼓、拉幕都能来一手,是戏班子里的万金油。在戏班子缺人手时,都能补上去。这么下来,冯发贵也在戏台上混了半辈子。

后来,冯岐岐老得实在唱不动了。就回到了家里。因为染上了大烟瘾,整天呆在屋子里不出来。

冯发贵呢,自从冯岐岐不唱戏后,就不想上台了,因为嫌挣得少。偶尔,也就在闲得发慌的时候去充一下数。

不过冯岐岐是名角,一辈子下来挣了不少钱,也够冯发贵花的了。

不去唱戏了,冯发贵也在琢磨,这钱什么时候能生钱就好了。

正在这时,杨继廷来向冯发贵借钱。冯发贵本不想借,但是杨继廷借的急,说是可以按高利贷来借。冯发贵一听,就动心了。于是,就借给了杨继廷二百两银子。说是半年之内,要还二百二十两。

这样,杨继廷终于还上了赌债。

卫广进和杨继廷打了个招呼。杨继廷问,“你半天没见,去哪里发财去了?”

卫广进说,“刚从杨盛昌家吃周年酒回来。他家生了个二女儿,跟你家小姑娘一样大。”

杨继廷说,“周盛昌可是了不得。以前都以为他哥是反贼,谁知成了革命元勋,现在周盛昌成了议员,能呼风唤雨呢。”

卫广进说,“一个议员能呼啥风,唤啥雨?议员议员,只议没权。人家让他开会,是给他面子。不让他开会,他就什么也不是。”

杨继廷说,“照你这么说,议员难道像以前的师爷?可以给当官的出主意?”

卫广进说,“我感觉更像古代的谏议大夫。可惜几千年来,只有一个魏征遇到了明君李世民,得以千古流芳。”

杨继廷说,“既然中国古代就有了谏议大夫,不知为何还要学外国,叫什么国会议员?叫谏议大夫多好,一目了然?”

卫广进说,“说话没人听,叫啥也不灵。”

大家都认为国会议员没什么用处。谁知有一天,周盛昌接到一个通知,说让国会议员去省里开会。

周盛昌一直忙于生意,已经忘了国会议员这根茬。接到通知后,才记起自己还是一个国会议员。

那么,为什么要召集国会议员们开会呢?原来是袁世凯想称帝了。

袁世凯从落第举人,到封疆大吏,到朝廷股肱。在民国建立后,成了第一任总统。后来又成了终身总统。步步高升,俯视天下,可谓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但是,袁世凯还不满意,非要当皇帝不可。

如果说曾国藩认识到了人无足的严重后果,保持知足常乐,是个一心只当皇帝的奴才,不想当皇帝的人。那么袁世凯就是当了一辈子皇帝的奴 才,最后一门心思只想当皇帝的人。

你说,成了终身总统,应该是知足了。可是,人无足正如海无边,成了皇帝想登仙。有首歌谣唱得好。

人无足

人生在世无有食,有了吃的想穿的。

绸缎衣服穿在身,抬头又见房门低。

高楼大厦盖几院,房中缺少美貌妻。

红粉佳人相陪伴,有钱没官不如意。

成了知县把官做,小官又怕大官欺。

万人之上为宰相,一心还想当皇帝。

一旦龙袍穿在身,想与神仙下盘棋。

可是现在是民国呀,只有总统,没有皇帝,怎么办呢?

好办,不是民国吗?人民有决定权。如果人民决定让我当皇帝,那我还能不当?

袁世凯想来想去,想出一个妙招,就是修改宪法。

这一招,袁世凯其实是从孙中山那儿学来的。

以前,袁世凯只知道大清的祖宗家法,不知道什么宪法。

在袁世凯的心目中,大清的祖宗家法是不可更改的,比圣旨还厉害。这一点,他有亲身的体会。

在少年时期,袁世凯随叔父袁宝庆住在山东,时袁宝庆为济南知府。袁世凯在山东时,经常听到山东巡抚丁宝桢说:“大清的祖宗家法,为我朝立国之根基,不可动摇。”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,更是确定了祖宗家法在袁世凯心目中的崇高地位。

大清祖宗家法里有一条是太监不得出京。

慈禧的太监安德海奉慈禧之命,赴江南采办服饰。安德海仗着有慈禧撑腰,不把祖宗家法放在眼里。想着,我有太后懿旨,还怕什么祖宗家法?结果,当安德海经过山东时,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擒获,并依据祖宗家法处决。慈禧听说后,不仅无法定丁宝桢的罪,还特意题写了“国之宝桢”四个字送给丁宝桢。

后来,袁世凯通过与西方的接触,知道了宪法。通过西人的解释,袁世凯明白了,宪法大概是与祖宗家法一样,是不可更改的。

谁知,孙中山定了中华民国宪法后,为了对付袁世凯,隔了不到三个月就将宪法改了。

自从孙中山改了宪法后,宪法的高大地位就在袁世凯的心中倒塌了。既然能改,那不就是一团废纸?

清朝已经完了,大清的祖宗家法在袁世凯的心目中却依然是凛然不可侵犯。

中华民国虽在,但中华民国的宪法在袁世凯的心目中已经成了一团废纸。

袁世凯想,现在这团废纸没什么用处。我现在就把它改得有点儿用处,利用它来实现我当皇帝的目的。主意已定,就决定修宪。

修宪的第一步自然是讨论国体,是实行君主立宪好呢还是民主共和好?

现在的国体是民主共和,要想当皇帝,就得改成君主立宪。

想到修宪称帝,袁世凯又犹豫不决起来,于是去问宪政专家杨度。

话说杨度,见多识广,忧国忧民。他少年中举后留学日本,归国后中经济特科进士。有感于国运凋零,乃作《湖南少年歌》,以“若道中华国果亡,除非湖南人尽死”两句而名扬天下。

杨度在日本时,亲见日本欣欣向荣,皆君主立宪之功。更详细比较世界各国制度之优劣,认为中国要想强大,非实行君主立宪不可。

杨度在清廷尚存时,就向清廷推荐君主立宪。因开设宪法讲座给皇族讲解法律,而被称为宪政专家。

辛亥革命后,清廷灭亡。杨度眼见局势纷扰,天下似有大乱之势,而忧心如焚,认为中国只有实行君主立宪方能止乱。

见袁世凯来问,杨度遂呈上两点见解。

一、中国人文化程度低,共和难以立宪,只有君主才能立宪,与其名共和真专制,不如名正言顺君主立宪。

二、共和国选举总统时容易发生动乱。非先除此竞争元首之弊,国家永无安宁之日。计唯有易大总统为君主,使一国元首立于绝对不可竞争之地位,庶几足以止乱。

袁世凯听了大喜,亲题“旷代逸才”匾额赐予杨度,坚定了称帝之心。

国会已经解散了,为了变更国体,袁世凯决定重开国会。

但国会不能在北京召开,因为在北京召开,不容易分而治之。因此,国会得分省召开。

周盛昌到太原后,就和其他代表一起到了都督府。

到都督府后,阎锡山出来讲话,说国体从民主共和改为君主立宪,是众望所归,民心所向。拜托大家一定要帮忙,努力让国体改制以全票通过。不给山西人丢脸。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,大家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。

周盛昌听阎锡山这么讲,想:“如果是君主立宪的话,又何必革命呢?清朝就实行过君主立宪。兜了这么大个圈子,再实行君主立宪,我哥不就白死了?投票时,我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支持君主立宪的。”

谁知,阎锡山刚讲完,就开始发选票。原来,就要在都督府投票。

拿到票后,周盛昌一看,上边有四个大字“君主立宪”,中间已经预先写好了“同意”二字,下边留有空白,让填写投票人姓名。

周盛昌拿起笔来,看到连写“反对”二字的地方都没有,于是在下边空白处写上了自己的名字,想,“这哪里是选举票?分明是劝进表。”

写好名字后,周盛昌去投票,更是看傻了眼。

只见院子里放了两个投票箱,东边,君主立宪,西边,民主共和。在东边的箱子旁边,站着笑容可掬的两个人。投完票,送每人500大洋。西边的箱子旁边,站着两个持枪的士兵,怒目而视,好像山门口的金刚一般。周盛昌看到这两个士兵,心里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冷颤。

还有一队荷枪实弹的士兵在院子里把守着。见此场景,周盛昌只好随着人流排队等候投东边的箱子,投完票后领了500大洋,而没有一个人敢到西边去。

投票结束,山西省102名国会代表,全部支持君主立宪。阎锡山马上将投票结果电告给了袁世凯。而电报也早已写好了,并不需花时间拟稿。

袁世凯也陆续收到了全国各省的电报。全国参加投票者1993人,赞成君主立宪者1993票,无一票反对。

袁世凯见民意如此,只好顺应民意,当了皇帝。中华民国,也改成了中华帝国。

周盛昌投了票后,对国家政治极度失望。本来对袁世凯仅剩的一丝好感,现在全变成了厌恶。他不禁暗暗地想:“袁世凯跟王莽一样,就是个窃国大盗。”

又暗思:“我不过是一个小民而已,千万别指望能决定国家大事,那样只会令人失望。不过,这个国会代表的头衔对于经商来说还是不错的。”

回到家里后,刚开门,二女儿就跑了过来迎接,大女儿在后边远远地站着。周盛昌看到两个女儿,心里美滋滋的。他也看出来了,两个女儿虽然是一奶同胞,性格却大不一样。

大女儿周玉玲是典型的娇小姐,胆子特别小。每日里足不出户。

二女儿周玉珍却性格泼辣,胆大包天。什么掏麻雀、逮松鼠等男孩子干的事情,她都是冲锋在前。周玉珍性格非常好强,虽然是个小姐,但整日里疯得找不到影子。真是,

出门喜,进门忧,

天天就想往外走。

而周盛昌呢,也宠这个女儿,喜欢带着她到处走。

袁世凯称帝后没过几个月,各路军阀群起讨袁,袁世凯无奈之下,只好退位。唯有阎锡山坚持劝袁世凯不要退。袁世凯说:“我唯有退位,才能明志。表明我不是恋栈权位,是真的为中国好。如果我不退,孙大炮又会说三道四。”

阎锡山说“你退了。你是安心了。可是天下怎么办?会大乱呀”

袁世凯说:“谁有能力谁上罢了。中华这么大,难道离了我袁世凯就不行了?”

“你说,除了你袁总统,谁还有能力统合天下?段祺瑞有这个能力吗?没有,冯国璋就不服他。孙中山有这个能力吗?没有,张勋就不服他。”

袁世凯瞥了阎锡山一眼,说:“我看主要是你不服吧。”

“我只服你袁总统。其他人,没有放在我眼里的。我是如此,其他人又有什么两样呢?你这一退位,群龙无首,天下不就大乱了吗?”

“因为我这登基的事儿,天下已经乱了。”

“阎某不才,只要您袁总统一声令下。愿肝脑涂地。”

“你说得又何尝不在理?可是,这样眼看着就要生灵涂炭呀。袁某人于心何忍?”

“可是,如果你袁大总统就这样退下去。更多的生灵就要涂炭了。”

“我又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呢?日本人虎视眈眈。亡我中华之心不死。只不过,现在有我这张老虎皮在,日本人还不敢做得太过分。我一下去,群龙无首,国家就可能分裂。日本人就可以各个击破了。只是,这一切都与我无关了。我要让孙文背上一世骂名,是他逼我下去的。”

“为了区区一个孙文,你愿置四万万生灵于不顾?”

“造成这样一种局面,主要原因还是在我。我已经是终身总统了。干嘛非要急着当皇帝呢?”

“袁总统你还必须念天下苍生啊。您现在只有硬着头皮把这皇帝当下去,要不,总统也行。总之,你得挑这个头。熬过这段时间,就什么事情也没有了。”

袁世凯说:“你说得何其容易,不当皇帝,还能当总统?你不知有多少人在虎视眈眈的盯着这个位置呢。狮王能统治狮群,靠的不仅是蛮力,更是威信。我这么一退,已经威信扫地了,哪里还能再当什么总统?”

阎锡山说:“那你就铁心当皇帝好了,看他们能折腾出什么大浪?他们再能折腾,也翻不出您的手掌心。”

袁世凯说:“我现在累了,不想再管这些是非了。”

阎锡山苦劝,袁世凯拿出一副对联。阎锡山一看,上边写的是:“为日本去一大敌,看中国再造共和。”

阎锡山知道袁世凯要决心退位,乃长叹一声,说“做大事应该一不做二不休。现在,进退失据,看来天下要大乱了。”又想:“乱世英豪起四方,说不准,那皇帝会轮到我阎某人呢。对天下苍生是坏事,对我阎锡山可能是好事呢。”

袁世凯聪明一世,糊涂一时,退位不久,就又气又悔,去世了。群龙无首,全国形势一片大乱。

袁世凯退位的消息传到明道书院,先生们虽然如释重负,又说:“中国不能没有皇帝。没有皇帝,中国就要乱。”

果然不久,就传来消息说张勋复辟了,宣统皇帝又登基了。

宣统又登基的消息传到明道书院,整个书院一下就沸腾了。

先生说:“我就知道,中国学洋人胡搞,是没有出路的,归根结底还非得回到老祖宗那一套不可。”

先生接着说:“现在皇帝登基了。很快,科举就能恢复了。”

恢复科举,是明道书院很多师生的梦想。尽管清帝逊位已经好几年了,但他们依然数年如一日地认真学习,不就是盼望着这一天吗。

没想到,这一天,果真来临了。

张勋复辟,给明道书院的师生们不亚于打了一针强心剂。

杨奉业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,给杨继廷写了一封家书,让人捎了回去。其信曰,

父亲大人在上,

愚男在明道书院认真读书,最近的文章又得了第一名。请父亲大人放心。

现在皇帝又登基了,先生说恢复科举,指日可待。愚男学习多年,终将有成,特告父亲大人知晓。

顺祝母安。

男:奉业 某年月日 于 明道书院

杨继廷收到杨奉业的家书后,甚为欣慰。感觉自己这么多年的心血,毕竟没有白费。这不,果然有望考取功名了。

看来,全国老百姓的心意都是相通的啊。也难怪,这民国自从成立以来,乱哄哄的一团,朝令夕改,内斗不休,还真不如清朝呢。

周玉中的心情却与杨奉业却不一样。他爸爸是辛亥革命烈士,他一向以爸爸自豪。

周玉中认为:“没有辛亥烈士的抛头颅,洒热血,就没有中华民国的建立。那么,到现在,我们还是在满人的统治下留着辫子呢。”

他当然也没弄明白,明明是孙中山先生一手建立的民国,怎么袁世凯就成了总统?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、国民党,在周玉中的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。

当然,他也纳闷,现在叔叔周盛昌送他来明道书院读书,他却看不到读书的出路。民国难道真的不重视读书人?

现在,皇帝又回来了。他的心情却极为矛盾,他既为民国伤心,又为将要恢复科举而高兴。

好在没过几天,就听说皇帝又退位了。

得知这个消息,明道书院的先生,像泻了气的皮球一般,眼睛红红地。

学生们也像霜打的茄子一般,蔫了。他们本来看到的一线希望,现在又破灭了。

先生看到学生这样,说“现在我们虽然不知道读书人的出路在哪里,但是俗话说,开卷有益,读书肯定是有出路的。”

杨奉业听到这样的消息,没有再给父亲写信。他想,大概父亲大人已经知道了吧。

这个消息,对杨奉业是个极大的打击。

这么多年来,他努力学习,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考取功名,耀祖光宗。

为此,他头悬梁,锥刺股。在别人不学习时,依然努力不休。

辛勤的付出,终于使他在书院的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,位列明道书院四大才子之首。这四大才子是,

杨奉业 段树华

徐舜臣 周玉中

眼见在明道书院再读书也没有什么出路。有的人就开始想开了下一步。

过了两年,徐舜臣就去投考了京师大学堂,进入法科学习。而段树华则投考了北洋大学堂,进入工科学习。

杨奉业看到这样的情形,就与杨继廷商量。杨继廷让杨奉业在书院再坚持一下,实在不行,就去投考外边的大学堂,也学雕虫小技去。

杨继廷不明白在这些大学堂学完雕虫小技后有什么用处。因为他自己就是个工匠。如果杨奉业学工的话,还不如跟他学做工呢,哪里需要上什么学?上学,在杨继廷看来,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,是要将来当大官的。如果学的是当工匠,他是无论如何也看不起的。

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